環境藝術在時間軸上意味著傳統文化的累積與當代生活價值的生成,環境的構成包含著自然與人文兩者所共構而成的總體。台北信義商圈與高雄愛河,兩者間存在著絕對的差異性,但就建築學的環境價值思維而論,亦在不同的環境價值下回歸著生活場域的同質性。在手段上,兩者均是藉由設計與藝術的手段,以建築與環境設施來完成先期的據點,再藉由這些據點的定位,以吸引更多商業與藝文軟體的加入,而重新建構出生活環境的新價值目標。

 

隨著時間軸的流長,愛河曾經由淺海演化為窪地沼澤,在自然的推演下,這些沼澤亦轉變為交錯的河道而形成密布的埤塘,而愛河隨著埤塘的逐漸消減,自然地形成唯一遺留下的河道。由清朝、日據至光復後,愛河曾經由「無名氏」而陸續在不同的時期擁有過不同的名稱,這些名稱亦在不同的時間軸節點上,意蘊出一段段環境人文的演化過程,如:清朝的「港」,愛河是為常民生活的重要交通動脈,由日據時期至民國的「高雄運河」,則在當時的工業城市時代背景下,扮演著重要的運輸功能。而「仁愛河」亦強烈地展現出昔日的政治強人色彩,而今日的愛河,將轉型為高雄發展觀光產業的重要場域。

於是,這些在昔日曾為運輸幹道與據點的帶狀河畔,近年來逐漸成為環境價值再造的重要展場:穿越愛河的橋樑﹑河旁的污水截流站等原以功能為導向的土木設施,均藉由不同的設計生成,成為愛河景觀的重要視覺據點。隨著環境設施改善的完成,靜態的藝術裝置與動態的藝術表演,逐漸強化了環境藝術化的目標,於是流動的船隻成為瀏覽愛河文化的導覽,河畔空間亦成為高雄重要的休憩據點。沿著河畔,藝術與設計於環境的植入,由點集合成帶狀的創意產業與街頭表演藝術,形成另一個熱絡的活動景象。曾經帶動工業城市的運輸的愛河,如今以另一種樣貌,深切地詮釋著觀光產業政策的時代新思維。愛河不僅在各時代展現出不同的物用價值,同時也藉由這些不同的價值思維,在時間軸上刻畫出不同的人文主題。這種在地特質的展現,其絕對性,也是其他的城市所無法複製的。

 

台北「信義計畫區」的前身,主要為四四兵工廠與眷村聚落。民國67年隨著經濟建設政策與都市副都心計畫的展開,以松德路﹑基隆路﹑信義路五段150巷及忠孝東路所界定出約一百四十三公頃土地的計畫範圍,其建設目標是以建設新巿政中心及次商業中心為主。在歷經二十餘年的發展,這個計畫區逐漸集聚了台北市巿政中心﹑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及各式精品百貨大樓,共同組織出當代流行與經貿文化的重要場域,集聚於周邊的豪宅大樓,更一再為這區域的土地價格創造新的經濟價值。

「信義計畫區設置立體人行設施銜接基地建物新建工程」(信義空橋),也隨著各座建築的完成而陸續接續完成,這座以立體方式來提供這都市空間的穿越與聯結功能,整體設計亦於 2005年獲得第4屆「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」,若就表象而論,這序列的聯結空間似乎實踐著都市環境改革的目標,信義空橋不僅在於各商業建築據點的聯結,這“流動”的環境元素,並不僅是都市空間中的中介元素,同時也應成為另一種立體重疊的活動空間載體。但在空間與活動內容的觀察面上,快速的移動性,似乎說明了空橋之於都市空間,僅在於以“改良式”人行天橋的串連,來滿足建築與建築之間的聯結性。夜間的燈光配合著音樂與活動的喧鬧聲,營造著都會商業活動的熱絡景象,商業建築的多元性,滿足了都會城市多面向之商業場域訴求,無國界的精品與金融,促使信義計畫區將台北這座城市更拉近國際城市的範疇,而需思考的,卻是當由國際反觀這座城市時,這城市又該以如何的自明性來定位於國際公眾。

 

信義商圈與高雄愛河,是建構在不同的城市價值與環境特質下,去完成一種價值再造工程。兩者雖源於不同的城市發展目標,但均是在都會城市的發展架構下,以不同面向的環境提供,來滿足城市生活的休閒功能。高雄愛河所體現出的,是一種屬於在地性的環境人文演化的過程,河岸環境的再發展,成功地引領了當代的新城市環境價值,而帶動出更多面向的生活藝術來此集聚,進而藉由這種價值觀,來激發出更多活動樣貌的可能性。而台北信義商圈則是以趨近於國際觀的思維,來滿足首都城市的政治與商業經濟價值再造的基礎,以跨越國界的金融貿易與流行精品,來撰寫出一個邁向國際城市的城市文本。

兩者的環境構成,均是由建築的“點”逐漸延伸出整體的“面”。高雄愛河活動的人影映著河畔的光影,所帶動出熱絡景象,實已超越都會活動的基本功能,文化融合著不同的藝術型態,在緩慢的演化過程中,以軟性的環境氛圍,間接地包裝著各式各樣的休閒商品來訴諸於生活。信義計畫區的商業直接性,以無國界的流行文化,掩蓋了缺乏在地性特質的弱處,多元族群的集聚與快速變遷的商業文化特質,促使環境文化隨同商業活動的推演而不斷地被消費著,短暫的生命週期,反成為加速推陳出新著一段段新生活價值的動力。然而,無論在於發展的緩慢與快速,或環境文化與流行文化間的消費環境議題,均是以其差異性來提供出各具其趣的休閒文化符碼;而回歸到商業行為之間接包裝與直接販賣,亦是在不同的環境文化價值下,實質地回歸著都會休閒的本質面。(原文刊登於Dialogue雜誌,2006.3)

1a.jpg

1b.jpg 

2a.jpg  2b.jpg

1-2.由紀錄工業城市記憶的『光之塔』,及新環境設施思維的『農21橋』,企圖藉由“點”﹑“線”隨著都市發展逐漸擴展為“面”。(高雄)

3.農21橋-高雄市工務局提供.jpg

3.農21橋與『光之塔』之地理位置(圖片: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提供)

4a.jpg 

4h.jpg 

5a.jpg 

4. 5.高雄愛河截流站-永樂站﹑七賢站,藉由建築藝術的手法,將環境設施轉化為環境藝術的一環。(高雄)

6a.jpg 

6b.jpg 

7a.jpg 

7d.jpg 

6.7.序列跨越愛河之『光雕橋』,是以燈光藝術的手法,將具歷史記憶的橋樑重新詮釋出新的環境美學價值。(高雄)

8a.jpg 

8d.jpg 

8k.jpg 

8. 平日的廣告看板,在創意的生成下,至假日的夜晚便逐一向上升起而轉變為攤位空間。(高雄)

 9a.jpg  10a.jpg 

11.jpg 

9-12.隨著環境場域的新價值生成,靜態的藝術裝置與各項動態的藝術活動融合著商業活動,更強化著環境的特殊休憩氛圍。(高雄愛河)

13a.jpg 

13. 在去除繽紛色彩與燈景妝點下的日間愛河,則更能沈靜地展現出更為真實的環境人文景象。(高雄愛河)

14b.jpg 

16.jpg 

19b.jpg 

21.jpg 

14-17.信義商圈以連續性之空橋串連著商業節點,藉由立體空間架構的方式,企圖營造出另一種環境價值,然而生活價值的本身仍回歸於商業體系本身。(台北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